
2024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(以下简称“广州车展”)作为年度车市收官大戏股票配资指南官方,于11月15日在琶洲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启幕。本届车展以“新科技·新生活”为主题,展览面积超22万平方米,吸引了全球100余个汽车品牌参展,集中发布近百款新车,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超60%,创下历史新高。值得关注的是,大众、丰田、本田、福特等传统合资品牌集体发力,带来多款战略级新能源车型,从技术架构到产品定位全面升级,一改此前在新能源赛道的“慢热”姿态。这场盛宴不仅是中国车市年度成果的集中展示,更标志着合资品牌与自主、新势力品牌的新能源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——合资新能源真的要崛起了吗?本文将结合车展核心新车、技术突破与市场格局变化,展开深度解析。
## 一、广州车展全景扫描:近百款新车首发,新能源成绝对主角
### (一)车展规模再创新高,品牌阵容空前齐全
作为2024年国内最后一场A级车展,广州车展承载着车企冲刺年度目标、布局2025年的双重使命。本届车展参展品牌覆盖传统燃油车企、新能源车企、造车新势力及零部件企业,包括大众、丰田、本田、福特、宝马、奔驰、奥迪等国际巨头,比亚迪、吉利、长城、长安等自主领军品牌,以及蔚来、小鹏、理想、哪吒、极氪等新势力品牌,形成“全品类、全梯队”的参展格局。
展开剩余90%据组委会统计,本届车展共展示车辆1400余辆,其中全球首发车58辆(含跨国品牌全球首发23辆)、亚洲首发车35辆、中国首发车87辆,新车首发总量接近百款,较上一届增长15%。从车型级别来看,紧凑型SUV、中型轿车仍是市场主流,同时中大型新能源SUV、纯电豪华轿车、插混MPV等细分品类迎来爆发式增长,反映出车企对消费升级与场景化需求的精准把握。
### (二)新能源占比超六成,燃油车加速“退潮”
本届车展最显著的变化的是新能源车型的绝对主导地位。在近百款首发新车中,新能源车型(含纯电、插混、增程)占比达到62%,较2023年广州车展提升18个百分点,燃油车首发量仅占38%,且多集中在豪华品牌高性能车型或小众细分市场。
自主与新势力品牌继续保持新能源赛道的先发优势:比亚迪发布了全新海洋网中型SUV海豹07 EV,搭载刀片电池与DM-i超级混动系统,续航里程突破700公里;吉利银河推出首款纯电轿跑银河E8,配备800V高压快充平台,充电10分钟可续航400公里;理想MEGA迎来正式上市,作为理想汽车首款纯电车型,其搭载5C超充电池,主打家庭长途出行场景,上市首日订单破万。
而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新车数量实现翻倍增长,成为本届车展的最大惊喜。大众集团带来ID.7 VIZZION长续航版、ID.3 GTX性能版两款纯电新车,同时发布MEB+平台升级计划;丰田首发全新纯电中型SUV bZ4X Pro,搭载第五代智能电混系统;本田则推出型格e:HEV锐·混动与ZR-V致在e:HEV锐·混动两款插混车型,完成在紧凑型轿车与SUV市场的新能源布局。
### (三)技术亮点集中爆发,智能化与续航成核心竞争点
本届广州车展上,新能源车型的技术升级呈现“全面开花”的态势。在三电系统方面,800V高压平台成为中高端车型的标配,大众ID.7 VIZZION、小鹏G9、极氪001等车型均支持超快充,充电15分钟续航可达500公里以上;电池技术不断突破,比亚迪刀片电池、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,部分车型的纯电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,如蔚来ET9的CLTC续航达到1100公里。
智能化领域的竞争更是进入“深水区”。合资品牌不再依赖海外研发体系,而是加速本土化智能升级:福特全新蒙迪欧EV搭载百度Apollo智驾系统,支持城市NOA高阶辅助驾驶;丰田bZ4X Pro配备丰田最新的T-PILOT 3.0智驾系统,新增自动泊车、车道居中保持等功能;本田型格e:HEV锐·混动搭载Honda CONNECT 4.0智导互联系统,支持语音交互、OTA升级等功能,智能化水平看齐自主车型。
此外,新能源车型的设计语言也更加多元化。自主与新势力品牌延续“科技感+年轻化”的设计思路,如小鹏G6的溜背造型、哪吒S的无框车门;合资品牌则在保留家族设计基因的基础上融入新能源元素,大众ID.7 VIZZION的贯穿式LED灯带、丰田bZ4X Pro的封闭式前脸,既保证了辨识度,又符合新能源车型的气动需求。
## 二、合资新能源的“逆袭信号”:从技术到产品,全面发力破局
### (一)告别“油改电”,专属平台成合资新能源标配
此前,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赛道的滞后,很大程度上源于对“油改电”车型的依赖。这些车型基于燃油车平台改造,存在空间利用率低、续航短、智能化不足等问题,难以满足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型的核心需求。而本届广州车展上,合资品牌集体推出基于专属新能源平台打造的新车,标志着其新能源战略进入“2.0时代”。
大众集团的MEB平台已实现规模化应用,在此基础上升级的MEB+平台进一步提升了电池能量密度与充电速度,ID.7 VIZZION作为该平台的旗舰车型,轴距达到3000mm,后排空间表现优于同级别燃油车;丰田基于e-TNGA纯电专属平台打造的bZ4X Pro,采用短前后悬设计,车内空间利用率提升15%,同时支持四轮驱动与扭矩矢量控制,操控性能大幅提升;本田则推出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e:HEV混动平台,该平台采用高效内燃机与电机的组合,油耗低至4.0L/100km以下,兼顾动力与经济性。
专属平台的落地,让合资新能源车型在空间、续航、操控等核心维度实现“脱胎换骨”,彻底摆脱了“油改电”的短板,为其与自主、新势力品牌竞争奠定了基础。
### (二)产品定位精准下沉,覆盖主流消费市场
合资品牌此前的新能源车型多集中在中高端市场,价格区间在30万元以上,与自主品牌的价格带形成错位竞争,但也错失了最大的主流消费市场(10-25万元)。本届广州车展上,合资品牌明显加快了产品下沉的步伐,推出多款定价在15-25万元的新能源车型,直击自主品牌的核心阵地。
大众ID.3 GTX性能版的预售价为18.99万元,搭载后置电机,最大功率150kW,续航里程550公里,直接对标比亚迪海豚、欧拉好猫等热门车型;丰田卡罗拉锐放双擎E+的售价区间为16.98-19.98万元,纯电续航里程100公里,满足日常通勤与长途出行需求;本田ZR-V致在e:HEV锐·混动的预售价为19.98万元起,搭载2.0L混动系统,最大功率149kW,油耗低至4.5L/100km,竞争吉利银河L7、哈弗H6新能源等车型。
这些车型凭借合资品牌的品质口碑、成熟的三电技术与亲民的价格,有望在主流新能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。数据显示,2024年1-10月,15-25万元新能源车型的市场份额达到42%,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,合资品牌的精准布局有望收获可观的市场份额。
### (三)本土化研发加速,适配中国消费者需求
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不仅是技术与产品的竞争,更是对消费者需求理解的竞争。此前,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多为“全球车型”,缺乏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针对性优化,导致产品竞争力不足。而本届广州车展上,合资品牌展现出强烈的“本土化”意愿,从研发、设计到配置,全面适配中国市场。
在智能化配置方面,合资品牌纷纷与中国科技企业合作,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。福特与百度合作,搭载百度Apollo智驾系统,支持城市NOA高阶辅助驾驶,适配中国复杂的路况;大众与地平线合作,推出基于地平线征程5芯片的智能驾驶系统,支持L2+级辅助驾驶功能;本田与科大讯飞合作,优化语音交互系统,支持方言识别、连续对话等功能,提升用户体验。
在产品设计方面,合资品牌充分考虑中国消费者对空间、舒适性的需求。丰田bZ4X Pro的轴距达到2850mm,后排腿部空间超过两拳;大众ID.7 VIZZION配备可调节的后排座椅靠背,支持加热、通风功能;本田型格e:HEV锐·混动的后备箱容积达到500L,满足家庭用户的储物需求。
此外,合资品牌还针对中国消费者的用车习惯,优化了续航与充电体验。大众ID.7 VIZZION的CLTC续航里程达到700公里,支持800V高压快充;丰田bZ4X Pro配备太阳能充电板,可实现“光储充”一体化,每年可增加约1000公里的续航里程;本田ZR-V致在e:HEV锐·混动支持对外放电功能,满足露营等场景的用电需求。
### (四)价格策略松动,性价比优势逐步显现
此前,合资新能源车型的价格普遍偏高,性价比不足,难以与自主品牌竞争。而本届广州车展上,合资品牌明显调整了价格策略,通过技术国产化、规模化生产等方式降低成本,推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。
大众ID.3 GTX性能版的预售价为18.99万元,较同级别合资燃油车的价格仅高出2万元左右,而其动力性能、续航里程均优于燃油车;丰田卡罗拉锐放双擎E+的售价区间为16.98-19.98万元,与自主品牌的插混车型价格相当,但其混动技术更成熟、可靠性更高;本田ZR-V致在e:HEV锐·混动的预售价为19.98万元起,较其燃油版车型高出3万元左右,而油耗降低30%以上,长期使用成本更低。
价格策略的松动,让合资新能源车型的性价比优势逐步显现。对于追求品质可靠性、品牌口碑的消费者来说,合资新能源车型成为更具吸引力的选择。数据显示,2024年1-10月,合资新能源车型的市场份额达到18%,较2023年增长8个百分点,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。
## 三、合资新能源崛起的背后:政策、市场与技术的三重驱动
### (一)政策倒逼:双积分政策与碳减排目标施压
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,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。双积分政策的实施,要求车企必须生产一定比例的新能源汽车,否则将面临罚款或限制燃油车生产的处罚;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的提出,进一步加速了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。
对于合资品牌来说,政策压力是其加速新能源转型的重要动力。2024年,双积分政策的考核力度进一步加大,新能源汽车积分的权重提升至40%,如果不能及时推出足够数量的新能源车型,合资品牌将面临巨大的积分压力。此外,部分城市对燃油车的限行、限购政策,也促使合资品牌加大新能源车型的投入,以抢占政策红利市场。
### (二)市场驱动: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,消费需求升级
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率持续提升,为合资品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。2024年1-10月,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860万辆,同比增长35%,渗透率达到38%,预计2025年渗透率将突破50%。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成熟、充电设施的完善,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,新能源汽车已从“可选”变为“必选”。
同时,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。除了续航、充电等核心需求外,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、舒适性、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合资品牌凭借在传统汽车领域的技术积累、品质控制经验,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,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,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能源车型。
### (三)技术迭代:全球新能源技术加速落地中国
近年来,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迎来爆发式增长,电池、电机、电控等核心技术不断突破。合资品牌凭借其全球研发资源,将最新的新能源技术快速落地中国市场。
在电池技术方面,大众、丰田、本田等品牌纷纷与中国电池企业合作,采用高能量密度的电池产品,提升车型的续航里程;在电机技术方面,合资品牌推出了高效永磁同步电机,功率密度与效率大幅提升;在电控技术方面,合资品牌优化了电池管理系统,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与使用寿命。
此外,智能化技术的全球化合作也为合资品牌提供了支撑。百度、华为、地平线等中国科技企业在智能驾驶、智能座舱领域的技术实力领先全球,合资品牌通过与这些企业合作,快速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,满足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需求。
## 四、挑战与机遇并存:合资新能源崛起仍需跨越三大门槛
### (一)品牌认知固化:摆脱“燃油车思维”的束缚
长期以来,合资品牌在燃油车市场积累了良好的口碑,消费者对其的认知多集中在“品质可靠、技术成熟”等方面。但在新能源市场,消费者更关注“智能化、续航、创新设计”等标签,而这些标签目前多被自主与新势力品牌占据。
合资品牌要实现新能源的崛起,首先需要打破消费者的“燃油车思维”认知,建立起“新能源+科技+创新”的品牌形象。这需要合资品牌加大品牌宣传力度,通过产品体验、用户互动等方式,让消费者重新认识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实力。
### (二)供应链本土化:降低成本,提升响应速度
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,更是供应链的竞争。目前,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已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,电池、电机、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超过90%,自主与新势力品牌凭借供应链本土化优势,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,降低生产成本。
合资品牌的供应链多依赖海外体系,导致产品研发周期长、成本高,难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。因此,合资品牌需要加快供应链本土化进程,与中国零部件企业深度合作,建立起高效、低成本的供应链体系,提升产品的竞争力。
### (三)用户运营:适应中国市场的“用户思维”
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从产品竞争进入用户竞争时代。自主与新势力品牌凭借“用户思维”,通过建立用户社群、提供个性化服务、快速响应用户反馈等方式,积累了大量忠实用户。
而合资品牌在用户运营方面仍沿用传统燃油车的模式,缺乏与用户的深度互动,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、多元化服务的需求。因此,合资品牌需要转变用户运营理念,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运营体系,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,提升用户的参与感与满意度。
## 五、市场格局重塑:合资与自主、新势力的“三国杀”正式开启
### (一)竞争加剧:市场份额重新分配
随着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赛道的全面发力,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。自主与新势力品牌凭借先发优势、本土化优势,将继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,但市场份额可能会受到合资品牌的挤压;合资品牌则凭借品质口碑、技术积累,有望在主流新能源市场实现份额提升;而部分实力较弱的品牌可能会被淘汰,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。
从细分市场来看,10-25万元主流新能源市场将成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。自主品牌的比亚迪、吉利、长城,新势力品牌的小鹏、哪吒、零跑,以及合资品牌的大众、丰田、本田,都将在该领域布局多款车型,形成“贴身肉搏”的竞争态势;30万元以上高端新能源市场,豪华品牌与新势力品牌的竞争将持续,合资品牌短期内难以撼动其地位;10万元以下入门级新能源市场,自主品牌仍将占据绝对优势,合资品牌可能会通过入门级纯电车型试水,但短期内不会成为重点。
### (二)合作共赢:技术与资源的深度整合
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,“竞争+合作”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旋律。合资品牌与中国科技企业、零部件企业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,通过技术共享、资源互补,提升产品竞争力;自主与新势力品牌也可能与合资品牌合作,借助其全球研发资源、海外渠道,拓展国际市场。
此外,跨行业合作也将成为趋势。汽车企业与科技企业、能源企业、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将更加紧密,共同打造“车-路-云-网”一体化的智能出行生态,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## 六、结语:合资新能源崛起,中国车市进入“全面竞争时代”
2024广州车展无疑是合资新能源品牌的“逆袭宣言”。近百款新车首发、专属平台落地、本土化技术升级、价格策略松动,一系列动作表明,合资品牌已彻底告别“观望”态度,全面发力新能源赛道。这不仅将重塑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,也将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更高质量、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发展。
对于消费者来说,合资新能源品牌的崛起意味着更多优质、高性价比的产品选择;对于自主与新势力品牌来说,合资品牌的入局将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,但也将倒逼其加速技术创新、产品升级;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,合资品牌的参与将促进技术交流、供应链完善,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。
当然,合资新能源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,品牌认知固化、供应链本土化、用户运营等问题仍需逐步解决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合资品牌已具备了逆袭的基础与实力,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从“自主与新势力主导”进入“合资、自主、新势力三国杀”的全面竞争时代。
2025年,将是合资新能源品牌能否实现真正崛起的关键一年。随着更多合资新能源车型的上市、技术的进一步升级、市场策略的不断优化,合资品牌有望在新能源赛道占据更重要的地位。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、更加精彩股票配资指南官方,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消费者与整个汽车产业。让我们拭目以待,见证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下一个“黄金时代”。
发布于:湖南省凯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